借书说
时敏
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,我的脑子里不觉浮现出中学课本上清代袁枚的《黄生借书说》,跳出“书非借不能读也”的句子。细细咀嚼这句话,确实有道理。再看看我身后整整两大书柜的书,回忆起以前借书读的日子,更加印证了这句话的道理。
也许多少年之后,我仍然不能忘记,那个冬雪初融满是泥泞的乡间小路上去同学家借书的下午。说是借书,借的也就是连环画,当时才上小学二年级,阅读水平也仅仅如此。当时的连环画,现在市场上很少见了,只在旧书摊上也许才能偶然碰到。但在当时,连环画确实滋养了一代人。经常见到的场景是,一个人看,一圈人围着看,像现在街上下象棋的。我借书那个同学,家庭经济条件算是当时比较好的,我向她借了厚厚一摞,还未到家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。借的什么书,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,只记得其中一本是《野猪林》,讲的是林冲被发配沧州,鲁智深一路跟随暗中保护,在野猪林中救林冲的故事。当时读得津津有味,废寝忘食,至今,我仍对我的这个同学心存感激。
后来我的一个同学从家里带来一本《少年文艺》,我又借来看,对里边的长篇故事看得特别入迷。上小学三年级时,我姐订了《故事会》——似乎现在仍在出版而且很受欢迎。每次邮递员来送信件和报纸时,我总会留意有没有新到的《故事会》,以便借来一睹为快。通过读《故事会》,我感到阅读的快乐,朦朦胧胧地感知着外面的大千世界……
那时候,我们周围的读物是非常少的,谁家里能有几本书都很罕见。比起现在小孩的阅读条件,我们那时的阅读书籍真是少得可怜。《作文选》是我们的课外基本读物,但基本上靠借阅。记得小学五年级时,我们的校长曾对我们说,要想学好语文,寒暑假读“大部头”才行。上高中后,学校有图书馆,可以经常借书了,但是看书的兴趣却远远不如从前了,也许是因为书太多了不知从何下手。高中即将毕业时,班里有人读《平凡的世界》、《秋雨散文》。借来一读,确实感到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。我还记得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的扉页上题写的一句话:“与此书中高尚的人物为伍,你将不再感到孤独。”这句话说得太精彩了,阅读的意义不正体现在对心灵关怀吗?上班后有了经济收入,可以随意买自己想读的书,但看书的热情也是今不如昔了。至于去书店,里面的图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,有的书店还专门辟出了阅读区,尽量满足读者看书的要求。偶尔我也逛逛书店,找找以前借书读的感觉。
借书读,必然借自己喜欢的书,因为借书必须还,所以都能从头到尾看完,这是和在书店看书随便翻翻不可同日而语的。古人说,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。又云,博学之,审问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。读书既要专一,又要博览,确实需要很大的毅力。所谓“人一能之,己百之,人十能之,己千之,果能此道矣,虽愚必明,虽柔必强。”我们读书若不为治学,仅仅为了愉悦身心,陶冶情操,感受阅读的乐趣,又何尝不可呢?
现在手机阅读、网络阅读让人目不暇接,然而我仍然固守纸质阅读的方式。“有所不为,然后可以有所为”。常常想,一个清凉的午后,或是一个静谧的夜晚,泡上一杯清茶,不必焚香,也不必净手,只须凝神静思,打开一页书,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。这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