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照城投集团有限公司-大发app下载地址

刘勰传说
发布来源: 发布时间:2015-12-21 19:44:46 字体大小:[ ]

刘勰塑像

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刘勰,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典范,关于刘勰生命最后岁月的去向,一直有不同的版本。而在莒地至今仍流传着刘勰亲题象山树、奠基校经楼、讲学元宵节等许多故事。

亲题象山树

刘勰在南朝为官期间,常去南京钟山定林寺游历散心,每有所得,遂与住寺僧人菩提以证。

归莒后,他在游览莒地风景名胜之时,发现城西二十里的浮来山,秀景特立,别出天枢;有三峰环列,藏风得水,抱有一寺,名曰定林,寺列三殿;中挺银杏,树高数丈,径列十尺,笼荫百亩,千秋莫一,古今无二!真乃修行圣地。

如此胜景,使刘勰流连忘返,不忍离去,不觉天色已晚,只得留宿山寺。是晚与主持僧慧震法师青灯谈玄,二人话锋机敏,禅意通微,直至东方大白,而觉未尽。于是在慧震法师的再三劝留之下,刘勰决意皈依定林,取法号慧地,成为寺中年长的新僧。

且说这日,慧震法师为一试刘勰才学,便在谈经论佛的闲余里,吩咐弟子燃一炷香,以颂银杏树为题,要众僧在香烬之前各成诗文。大家听后,都兴奋起来,翻书的翻书,提笔的提笔,更有走来踱去念念有词的,皆欲一展所学。待一炷香后,完成者都争诵自己的作品。其中有诗词,有文章,真是辞彩焕然,各具其妙。

唯刘勰,漫不经心,只信笔题三字——象山树。

看到这三个字,众僧都愣住了,其中一个名叫慧傲的年轻和尚,伸出食指刮着脸皮,连声嚷着:哈哈,你说这是啥意思呀?刘勰面露微笑,一声不语。众僧莫知深浅,皆诧异地望着慧震法师。只见法师合掌端坐,声诵:阿弥陀佛,妙哉,妙哉!大雄宝殿上,立时静了下来。

此三字何意?

慧傲不解而问。慧震曰:此三字可有两解:一解曰银杏立于三山之间,若绿色山峰,巍然挺拔,高大雄伟。

二解曰象、山、树,各表其意,象——指寺内佛象精妙传神、堪称一绝;山——是赞浮来、佛来、飞来三峰之秀美;——当然是指寺内参天银杏之举世无双了。三字三层意,一字值千金,山、寺、树皆入意中,凝炼概括,妙笔生辉。

听法师宣喻,众皆折服。慧傲更是心下敬佩。遂提议刘勰在寺前怪石峪题字刻石以记。

众僧推好,刘勰相辞不过,被簇拥至怪石峪,选一巨石,题曰象山树三遒劲大字,落款隐仕惠地题。自此,凡到浮来山,无不前往观赏刘勰亲笔题字。

此三字,篆意古朴,来历非凡。

定林之前,藤萝云桥,过属文心,亭下题字。

现在,我们可以在郭沫若先生手书的文心亭下,有幸一睹象山树的千古风采了。

奠基校经楼

刘勰出家定林寺后,每自黄卷青灯,超然世俗。在浸淫经卷之余,埋首穷经之际,揽诸种种,时觉讹错。他心思缜密,体察毫微,在各种版本的阅读与甄选中,求疏斟细,正本清源,去伪存真。刘勰以一人之力,对佛经抄本逐一校勘,兀兀穷年。以此,也为消磨时光,寄托浮生罢了。

校堪经卷,劳费心神,笃求心静,多追神思。于是刘勰每日早出后院,北面佛顶,石台之下,潜心校读。所以慧震法师以其为风范,勤勉于众僧,学习慧地,矢志读经,凝神极虑,早成佛果!

一日,刘勰正在北山读经,忽然一阵山风吹过,将几卷经书吹向天空,飘飘摇摇,旋即不知去向。刘勰急忙高一低一脚的追去,却无法寻得。

只好失落折回,却见大雄宝殿后的一个土台上,端端正正的放着他那刚吹落的几卷经书,完好无损。刘勰喜出望外,急忙登上土台,拿在手中,握卷席地而坐,恬然再读。

却说这土台高不过六尺,方不出三丈,背靠山坡,面向大树,风吹树梢,飒然而动,而土台之上,风停静稳;有细雨洒过,也干燥如初,实乃读书校经的一方圣地。

自此,刘勰日日在此读经校经。而到斋膳之时,小和尚们不说去土台上请,却说请慧地下楼用斋

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。刘勰暗想,若在这宝地上修一校经楼,该是多好啊!于是,选定方位,步量尺寸,绘制草图,征求众僧意见,并择吉日立石奠基。

可惜原因种种,刘勰未能亲见此楼落成。直到他去世一百多年后,才建起了这座二层小楼。此楼历经沧桑,几度兴废,至今仍保存原状。

1962年,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校经楼,已成为浮来山的重要旅游景观。如今,校经楼内,藏有刘勰画像、年表、传略及《文心雕龙》原本、内容提要等,过往游人无不登楼观赏,追慕久远……

讲经元宵节

刘勰来定林寺之前,浮来山一带虽有庆元宵的习俗,但是场面较小,也不热闹。

却说刘勰来定林寺后,日常忙于校经,很少有机会与乡民同乐。但他的名气却早为四乡所知,有说他佛法无边的,有夸他德高望重的,也有称赞他最肯扶危济困的。

这年正月十五元宵节,他提议在定林寺举行僧民喜庆元宵法会。于是寺内外张灯结彩,银杏树下搭起彩台,由刘勰亲自登台讲经。消息传出,一下子热闹起来了。山东山西、村民纷至,将定林寺围得风雨不透。有些年纪大的老年人,让儿子用木轮车推着赶来;姑娘媳妇有骑驴的,有坐轿的;也有的乘上小木船沿沭河顺流而下,到城东上岸再步行二十里的。来到定林寺,只见人山人海,靠不了前;有些年轻人便找了两块木棍,用绳子绑在脚上,增加身高,以求看得见,听得清。这就衍变成后来的踩高跷

为纪念脚踩木棍争看刘勰的热闹情景,如今各村闹元宵时,总少不了踩高跷。尤其是正月十六的浮来山会,每年逢一次,一次到几万人。这种自发的万人大集会,虽说不上是纪念什么,但也已成为人们交流商品,传授技艺,增进友谊的极好方式了。

这次法会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,很快传遍了大半个山东。后来,为了纪念这次盛会,每到正月十五这天,千家万户便张灯结彩闹元宵,成为盛大的传统节日。

这个节日也派生了很多传统项目。

有为了纪念刘勰的《文心雕龙》,人们就扎起条巨龙,绣上文心雕龙四个大字,由十几人,或几十人挑起,沿街起舞,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耍龙灯

有为了爬山穿谷去定林寺的,怕被狼虫虎豹侵扰,就做一只张牙舞爪的狮子画皮蒙在身上,又扑又跳,这是流传至今的耍狮包

还有因为从远处来听经。有骑驴的,有坐船的,所以到现在还有跑旱船的传统节目。

当年城东15里地的姜庄,有一对姜姓老夫妇,虽年老体弱,也去定林寺听刘勰讲学,刚到城西老婆子腿疼病犯了,一步也走不动。没办法。老头子就背起老婆子走,引起行人的注目,都认为别有一番风趣,这就是至今表演的姜老背姜婆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