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是文明古国,在长达五千余年文明史的演进中,创造出许多灿烂的文化。中国的审计,就是这灿烂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。中国审计,源远流长。讲到审计,不可避免地会首先涉及到对“审计”一词出处、演变的了解。现有中国审计史研究成果中,对此有多种说法,其中最具代表性且目前被大多者公认的说法是,最早在南宋正式将审计活动冠之以“审计”一词。其史料根据是《宋会要》职官二七之六一记载:“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十一日,诏诸司专司、诸军专司,专字下犯御名同音者,改作诸军诸司审计司。”其意是指南宋建炎元年(公元1127年)五月,为避宋高宗赵构名讳,将诸军诸司专勾司改作诸军诸司审计司。后将诸军审计司、诸司审计司合称为审计院。这是我国最早将审计机构正式以“审计”一词命名的记载。
南宋审计机构名称的改变,看似偶然、巧合,实有其必然性。因为“审计”一词早在已广泛使用,但其语义较宽,多是指对某项事体“详细、周密、慎重谋略、计议”之义,当时并无自宋以后的对财经活动、岁入岁出、钱粮收支的审计监督这层语义。例如,《新唐书》记载,陈子昂上书:“善为天下者,计大而不计小,务德而不务刑,据安念危,值利思害,愿陛下审计之。”《新唐书》又载,张九龄草诏与宰相张说,建议其改变为政之道,草诏最后说:“方进草,尚可以改,公宜审计。”《新唐书》、《新五代史》中还有一些使用“审计”一词的记载,但均为“详细、周密、慎重谋略、计议”之义,毫无自宋之后赋予“审计”的审查、监督财经活动、岁入岁出以及钱粮收支之义。至,虽“审计”一词多用于对财经活动、岁入岁出、钱粮收支的监督,但仍有用于上述“详细、周密、慎重谋略、计议”之义的,如《宋史》载:“诏问方略,审计形势,为破敌之策以献”,其中的“审计”就是此义。是的音符。言语汇丰富,语言和语义复杂多变,在语言演变历史中,语义的扩展、延伸或移植、借用,多有发生。这是因为语言是随时代变迁、语言变化而不断变化,这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。“审计”一词,在南宋高宗建炎元年,为避高宗构讳,而改“专勾司”为“审计司”,移植、借用当时已经广泛使用的“审计”一词,赋予“审计”一词以专指意义,指对财经活动、岁入岁出、钱粮收支的监督,当是可以理解的。“审计”一词,当时可以宽用,也可以窄用,只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,越来越趋向于窄用,最终则定型为专指对财经活动、岁入岁出、钱粮收支的监督。至于有的学者撰文,引《文献通考》史料,说唐代就已经将“审计”一词用于审计活动,这是一种误识,因是《文献通考》是宋元之际马端临所撰,是用宋元之际的语言写唐代的事体,所以直称“审计”,是可理解,但不能以此为据,说唐代就已将“审计”赋予审查、监督财经活动、岁入岁出以及钱粮收支之义。
由上可知“审计”一词出现较晚,但审计活动的出现却很悠远。这里仅先弄清“审计”一词的来龙去脉。而这对于我们探讨、研究中国审计发展历史,古为今用,帮助我们做好审计工作,将会是有所裨益的。